混合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混合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民生路径通往幸福下一站

发布时间:2020-02-27 18:19:55 阅读: 来源:混合机厂家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安徽是发展中的中部省份,也是人口大省。6900万人对更有保障、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生活的期待,是一份份沉甸甸的重托。

2007年,安徽在全国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2010年,率先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民生领域改革。集中有限财力,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保基本到广覆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各项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提标扩面。

随着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财政收支趋向紧平衡,面对人均GDP、人均财力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基本省情,何以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根本的答案是改革。靠改革释放发展红利、民生红利。

1月,安徽省委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带着6900万份期待,民生领域的新一轮改革指向幸福“下一站”。

钱从哪来

民生领域的改革进程,是政府主导地位不断凸显、公共财政属性不断回归的过程。民生改革再出发,路径如何持续?

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民生改革注入“源头活水”线路图:

政府守住保障底线→促进人力资本增值、社会资本积累→社会个体各尽所能、社会活力加速释放→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数说:2003年,安徽省财政教育、社保、医疗三类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不足四成,2013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逾八成。

老唐的故事

来到石台县牯牛降风景区,人们都会陶醉于这里的静谧与安逸。唐然海住在景区入口处,但是5年前,青山绿水在他眼中都失去了色彩:儿子患上尿毒症,要花近40万元治疗。

老唐说,开始他打算放弃,但了解到新农合能报10万元,县里民政部门还能救助1万多元,他决定给儿子动手术。手术后,每年用药还要花6万多元,新农合能报销5万多元。 “虽然手术花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但家里没被拖垮。 ”

老唐在困境中感受到的安全感,得益于“病有所医”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安徽新农合筹资标准连续5年提高,今年省财政将为此补贴136亿元。财政在民生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党的十四大之后,民生和社会领域改革悄然提速,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逐步探索建立。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当时更注重把对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作为保障重点。

一些保障制度的设计是“给政策不投入”。比如,1995年出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农保”)规定: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缴费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由于安徽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实际上就是让农民自己掏钱买养老保险。

这是2003年的安徽省财政民生支出清单:当年全部财政支出506亿元,其中,社会保障支出102.7亿元,教育支出84.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仅7亿元。可见,财政对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欠账”之甚。

弥补“欠账”,从这一年开始提速。当年,新农合试点启动,2008年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所有农民都能报销医药费。 2007年起,安徽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构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800多万学生不用缴学费了。 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2012年实现全覆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都能领到养老金。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46万户城市家庭住上条件更好的房子,30多万户农村家庭不用再住危房。通过就业促进工程,400多万人增长了就业技能,点亮了创业梦想。从仅锁定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努力实现“保基本、广覆盖”,是10多年来民生改革发展的主基调。这背后,是政府不断强化主导地位、公共财政属性不断回归。

这是2013年的安徽省财政民生支出清单:全年民生支出3487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0.1%。其中,投入731.5亿元用于教育,530亿元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359.9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116.2亿元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过去10年,财政收入持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为民生领域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到了2013年,中央财政仅增长7.1%,安徽财政收入增长11.2%。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支进入相对的紧平衡状态,民生投入何以为继?

从唐然海一家人的身上可以找到部分答案。老唐儿子在体力、精力逐步恢复后,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挣钱养家。

见微知著。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军说,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民生托底政策,都会促进人力资本增值。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让人们更愿意花钱,2013年全省消费增幅全国第三。需求的持续扩张也创造出更多的创业机会,2013年,全省新增民营企业5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近16万户。过去用来“自保”的闲钱变成了创业资本。

社会个体各尽所能、各展其长,社会活力加速释放,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就会实现良性互动,从而为民生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守好民生保障的公平底线注入“源头活水”。这,是决定民生领域改革航向的根本性“线路图”。

事由谁办

民生工程用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调动了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性。民生改革再出发,如何摆脱“下级依赖上级”惯性?

强化各级政府民生保障能力线路图: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各级政府承担区域内相应的公共服务事权→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

数说:从2007年到2013年,通过滚动实施40余项民生工程,全省共投入近2500亿元,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小陈的故事

“遇到下雨天还能打乒乓球。 ”如今,这是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小学502班陈洋小同学最高兴的事。

一年前的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小学,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农村小学的样子:简易的教学楼、土操场、水泥乒乓球台……去年9月份,新校区启用后,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塑胶的标准化操场,阅览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 “孩子们的视野拓宽了,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加强,在市里的作文竞赛中还获得了三等奖。 ”校长章光耀敏感地捕捉到孩子们身上的变化。

池州市民生办主任程保东说,张溪镇地处山区、圩区结合部,是东至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东至县整合了校安工程等多项省级民生工程的资金并按比例进行配套,投资了1500万元建设了这个新校区,让500多名农村孩子可以在城市化的校园环境中学习。

市、县(区)政府直面城乡差异、贴近群众需求,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如何挑“大梁”?

2007年,安徽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民生工程”,从当年的12项逐步扩充至目前的33项,迄今已经滚动实施40多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的实施,顺应了中央加大民生领域转移支付力度的大势。创新在于,省级政府主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民生领域统筹、谋划、推动,摆脱了“财权上收、事权下移”可能会对民生改革发展造成的延宕。

民生工程通过项目化、工程化举措,强化了省级政府支出责任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责任,采取了目标管理等绩效考核手段,建立起竞争性的评价机制,调动了各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安徽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新农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民生改革均以快于全国的进度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下级依赖上级”,建设、管理、维护都指望省级政府包揽的“等、靠、要”心态有所强化。同时,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也难以完全避免部门利益干扰,部分项目脱离群众需求。来自池州农村的人大代表徐秀莲直言,部分农村的电影放映现场,只有放映员与陪同村干部两个人观看。

市、县级政府更加熟悉区域内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的“短板”所在。随着财力改善,他们也主动强化公共服务保障能力。2012年,安徽全省各市、县(市、区)自定实施民生工程212项,涉及生活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各项公共服务,累计投资83.2亿元。

“今年,铜陵市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号民生工程,这是从老工业城市的实际和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出发的。 ”铜陵市财政局局长黄宝林说,市、县级政府可以更加直接从群众需求出发,确立改善民生的重点方向。

“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方向。安徽省委明确提出,研究建立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向市县政府委托部分公共服务事权的支出责任,将成为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突破方向。

向谁倾斜

安徽超过3500万人生活在农村,民生保障难点在基层。民生改革再出发,公共服务资源的“短板”如何拉长?

民生保障“强基层、建机制”线路图:

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统筹、整合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健全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以公共服务资源效用最大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数说:2013年7月,安徽启动建设农民文化乐园试点。今年省级试点将增至100个,覆盖16个市。

老陈的故事

淮北市相山区郭王村村民陈美英说,今年的春节比往年过得热闹。村里新建了农民文化乐园,办起了农民春晚和农民运动会。以前,这些都是城里人玩的,与自己离得很远。

热热闹闹过个年,也就让大家对新的一年有了更多盼头。陈美英说,村里的农家书屋也要常逛逛,“肚子里墨水多了,外出打工,更有底气”。

老百姓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亲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

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点所在。难点就在基层、在农村。

2007年之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继被纳入全省“民生工程”。 2012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三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各项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相继建成,体现了财力分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的理念。但很快就面临如何“物尽其用”、最大化地发挥效用的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去年7月,安徽开始试点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与这一部署高度契合。

农民文化乐园在服务模式上,引入“按需采购”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和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包括保证每个中心村一年有一场正规文艺演出,开展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试点,让基层群众常看新书好书等等。这种模式就是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和文化需求有效对接,逐步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老百姓自己“定夺”。

这项试点还着力解决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运行”的问题。每个农民文化乐园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建设宣讲员队伍、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筹、专职队伍与兼职人员相结合、常“送”文化与深“种”文化相补充的运行机制。

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上,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设计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放性架构:在用好每个行政村每年1万元农村文化专项补助资金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解决建设和运转经费。

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探索的是一条“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路径。

通过实施民生工程,我省一直致力推动公共财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三农”领域、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民生工程中的涉农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占民生工程总投入超过80%,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格局加速形成。

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建成,也遇到文化惠民工程类似的困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安全、农村垃圾处理、公路“村村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运行等,如何构建常态化运行、管理、养护机制,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的启发性意义在于,只有探索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整合成顺利运转的服务网络,才能发挥好民生项目的载体作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久久爱在线是免费观看

闭式循环喷雾干燥机

柔性管

进冀施工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