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混合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李欣:中国服装设计要有国际理想种植

发布时间:2020-04-19 13:55:21 阅读: 来源:混合机厂家

李欣:中国服装设计要有国际理想

摘要:她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高级服装设计师,曾获中国服装功勋人物奖章,她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创意服装设计大赛“兄弟杯”的创始人,中国服装设计金龙奖杰出贡献奖提名奖章获得者。

她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高级服装设计师,曾获中国服装功勋人物奖章,她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创意服装设计大赛“兄弟杯”的创始人,中国服装设计金龙奖杰出贡献奖提名奖章获得者,“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十三届评委会主席,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服装教育家。 2007年底的一个冬日,身着一身经典的红黑搭配的服装,李欣出现在采访现场。带着温和的微笑,李欣回忆起自己和服装的几十年不解之缘。 第一件衣服是给布娃娃做的 记者:作为中国服装设计大师,您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这一行的? 李欣:要说源头,还得从小谈起。 我生长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很浓的家庭中。我的外祖父是上世纪初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郭绍虞先生,后来他成为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级教授。小时候我一直在外祖父家生活,受到了很多文学艺术方面的熏陶。我的母亲也在文学团体工作,我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书籍。那时候,我记得母亲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让我很喜欢。母亲还经常带我去看国外来的艺术演出,回到家后,我总喜欢凭着记忆把那些穿着美丽服装的演员画下来,也开始尝试设计制作服装。 记者:还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件衣服吗? 李欣:(笑)第一件衣服应该算是很小的时候给布娃娃做的吧。上中学时,我已经会用零布头在家里的老式缝纫机上给弟弟妹妹做衣服了。我给自己做第一件衣服是在十四五岁时,那件衣服是蓝印花布面料,款式是中式琵琶襟的上衣,我曾穿着这件衣服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门口照相。上大学前我穿的连衣裙样式很新,很多都是自己做的。 记者:正式学习服装设计是什么时候? 李欣:真正专业学习服装设计是从上大学开始。我13岁时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63年,我16岁那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当时由于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因此全国不少美术院校都曾停止一届招生,而上海戏剧学院是当年全国唯一招收美术专业的大学,从此我开始学习舞台美术专业。大学期间,我得到服装教学专家周锡保教授的器重,因此我偏重学习服装设计,给舞台人物设计服装,毕业实习时的作品也是服装设计。 记者:在学习过程中,什么人对您的影响最大? 李欣:我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读书时,学校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我记得有一天我的班主任在报纸上看到上海美专正在招生,就拿着报纸来找我说“你有美术天赋应该去试一试”,就是这位老师启发引导我走上了艺术道路,我这一生都很感激她。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期间,周锡保先生说,服装设计是当前我国比较薄弱的学科,但将来很有发展前途,在他的指导下,我于是专心钻研这个领域。 绿色军营的“红色设计师” 记者:大学毕业后,您怎么进入军队了呢? 李欣:说来话长啊!1967年,大学毕业那年刚好赶上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到上海戏剧学院招人。当时空政文工团歌舞团缺舞台服装设计,我很幸运被招到空政参军了。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在军队中的作品吗? 李欣:进空政后不久赶上全军汇演,我设计的舞蹈服装在全军汇演中获得好评。在后来历次全军汇演中我设计的舞蹈服装作品也多次获奖。舞蹈《敦煌彩塑》1980年在全军汇演,我为其设计的舞蹈服装获得全军汇演大奖,这个舞蹈当时风靡全国好几年。直到现在很多有关敦煌的表演服都参考《敦煌彩塑》的服装。 在设计军队的舞蹈服装时,要根据军装的造型和舞蹈结合的需要,在板型上下功夫,做到既能体现军装特点又不影响舞蹈动作。比如,设计舞蹈《起飞线上》的服装时,当时没有弹力面料,我找来翻面有皮夹克质感的斜纹尼龙面料制作飞行服,在板型方面我在服装的腋下部分加进橄榄型裁片,这样在舞蹈的大动作时,不会让比较紧身的舞台军装在舞蹈时变形,这个板型创新取得了很好的造型效果。 那时候,我经常背着个大包,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布料,起早摸黑地到服装厂和染房去和工人一起完成服装制作,如果工人不明白,就自己做出样品给他们示范。在我的努力下,当时空政文工团的表演服装在全军汇演中一直是数一数二的。 记者:曾经的军人的身份对您后来从事时装设计、时装大赛事业有什么影响? 李欣:在部队20年,我养成了雷厉风行、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受用一生。 从舞台服装到时装 记者:后来怎么离开军营到全国服装设计前沿阵地做时装了? 李欣:1988年,新成立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急需业务骨干,一个偶然的机会到部队招人。部队军转办推荐我过去。我想,舞台服装设计受限制于角色是为小众服务,而时装设计是为更多的大众服务,我更喜欢时装设计,做时装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记者:上世纪90年代左右,时装设计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能介绍您当时都在做什么吗? 李欣:进入中服设计中心前我已经有高级设计师职称,在中服做设计室主任。我主持了两届“金剪奖”服装大赛,在此期间还做了两场个人时装发布会。第一场是1990年配合纺织部生产司推广苎麻纤维,用苎麻面料做了一场发布会,效果很轰动。 第二场是为中老年模特队设计服装。1991年,中日两国的中老年人要进行服装表演的交流活动,日本方面请了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为他们设计服装,中国的中老年模特队队长找到我,希望能给他们设计服装。只有2万元经费要完成200套服装,任务紧,费用少,我只能“粗粮细作”。白天采购便宜的布料,晚上画设计图,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彩虹》的系列服装作品,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大色彩系列。当时国内的中老年人服装色彩局限在灰蓝黑等暗色,《彩虹》系列的大胆突破在中日中老年友谊交流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日本中老年模特队评价:“我们和中国中老年人同台比赛,中国人的衣服赢了。” 记者:您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服装大赛“兄弟杯”的创建者,怎么想到做这个比赛呢? 李欣:1992年,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日本兄弟公司商谈合作举办服装设计大赛项目,这个任务领导交给我来做。 我接手这个任务之后,一直在想:以前主持服装大赛“金剪奖”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有创意的作品因为和“金剪奖”强调实用的定位不吻合而没有入围,觉得很可惜。当时中国服装设计界的风格主要偏重实用,几年下来没有太大的突破,而不安于现状的性格让我不想沿袭以前服装大赛的老路,不想再做实用性的服装大赛。我想给年轻人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做一个“阳春白雪”的大赛,让服装设计界有所触动,因此“兄弟杯”大赛首次推出定位在创意风格的大赛。而且由于中国当时还没有国际性的服装比赛,我大胆地尝试打开大门,引进国外的参赛作品,让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同一舞台上竞争,让中国人在国内也能看到国际大赛。 1993年第一届“兄弟杯”的成功举办,感动了投资方日本兄弟公司,他们决定与我们连续合作举办10年的比赛。 记者:可以说从做“兄弟杯”开始,您以后的精力都投入到大赛当中了,培养了很多新人,您的角色似乎已经从服装设计师转变为培养服装设计师的园丁了。 李欣:是的,自从我进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之后,进一步看到服装在我国的重要性,那时我已进入中年,我一直在想,中国的服装要走向世界,光靠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培养挖掘年轻一代,中国的服装走向世界寄托着每一个服装人的理想,因此我下决心把自己作为铺路的石子,要培养年轻人为我们国家的服装走向世界而努力。因此后来逐渐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在“兄弟杯”大赛上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确实我用心去做了,追求完美的去做了。做好“兄弟杯”大赛最重要的是把关,大赛的全过程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我要求每一届比赛都要出现一个新的手法,前一次用过的,以后不会再选用,强调每个作品的创意价值,每一次比赛都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兴奋点,才能让大家深刻地记住。我首创把参赛设计师推上舞台与自己的作品一起向观众谢幕,也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记得当时台上台下一片欢呼声,非常激动人心。我寄希望于大赛获奖的设计师们今后能成为我国服装界的栋梁之才。而现在我欣慰地看到从“兄弟杯”大赛中走出来的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界的中坚力量。 记得在有一年大赛筹备时,由于资金紧缺,曾有人向我提出要求只要能让他的作品入围比赛就可以赞助资金问题,我没同意。因为“兄弟杯”大赛竞争很激烈,这样做对其他参赛设计师不公平。我性格比较直,又很爱才,只要年轻设计师身上有一点闪光点我也要帮他们挖掘出来。从设计到主持大赛担任评委,我的眼光被历练出来了,在评选效果图时我曾经挽救了一些被淘汰的作品,后来那些作品在决赛时都获奖了。至今我也没有认识他们,但是我心里很高兴。 对于设计作品,如果看到缺点或不足之处我会不客气地指出。有一次,我作为一个比赛的评委,指出了一个作品的缺点,那个作品的设计师后来发短信告诉我,说我提的意见很尖锐,他听到后感到不舒服,但是事后仔细思考后还是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后来他参加其它比赛获奖了。他很感谢我。这样的例子很多。说实话,能看到更多的年轻设计师成长起来我很高兴。 老骥伏枥,志在“国际” 记者:我能感觉到您身上强烈的正义感,这和您的军旅生涯很有关系。 李欣:是啊,部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难以磨灭。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时受的教育很正统。20年的部队经历树立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我受益匪浅。 但有时候正直的性格也许会得罪人,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品质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善良,做每件事都出于公心。尽可能地多帮助别人,因为也许对自己来说只是很小的一次帮助,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很感恩曾经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所以我立志也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其他人。这辈子我曾经帮助过很多年轻人,特别是从“兄弟杯”大赛中走来的设计师们,从第二届开始我为获奖设计师争取到赴日本研修一周的机会;第三届开始,我每年为获奖设计师争取到一个免费赴意大利克菲亚时装学院留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向国际开阔眼界……看到他们日后所取得的成绩,我为此很快乐。现在我虽然已经退休,但是每逢春节或节假日,我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们的问候短信。他们说他们很爱我。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温暖。 记者:现在年轻师设计很多,您有什么忠告? 李欣:我到一些学校讲课时第一要告诉学生的就是,学习服装设计前要先学会怎样做人,要能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好的人品和信念将会受用一生。现在有的年轻人做事缺少耐心,有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时这对工作并没有好处。 服装设计师一定要重视市场价值。希望中国的时装发布减少单纯性走秀。单纯为走秀而走秀,我觉得没有意义。在时装周的发布会上我看到有个别设计师的作品,毫无美感,毫无市场价值,浪费了钱财,没有价值。作为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吃准自己的定位后开发市场,让自己的作品和市场销售充分结合。也就是说实用价值和艺术走秀相结合。 在国际上,时装发布十分注重商业价值,国外服装发布会没有很豪华的场面,更注重实际效应,他们往往把时装发布会同订货会相结合,请来的观众大都是买家和记者。往往是在看完发布会后,到楼上某某房间就可以签约订货。时装发布会与市场结合这也是中国的服装和国际接轨学习的一个方面。 记者:您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李欣:我脑子里有这么一个信念:中国的服装设计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孕育和奠基现在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的服装设计已经有人成功地开始冲出重围,走向国际。中国的服装国际大师——这个理想仅靠老一代的设计师,靠几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一个事业要达到高峰,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我现在的任务是指点年轻设计师,把自己的知识和感悟传递给年轻一代,希望中国早日出现真正的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师。我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涯里做出了一点成绩,但是我心里一直把自己比作一颗螺丝钉,只要把我拧到哪里,我就在那里发光发热。几十年来我真是这么想的,也一直是这么在实践着。 人物档案 1963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 196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攻服装设计; 1968-1988年在空军政治部歌舞团任首席服装设计师; 1988-1988年在中国服装设计研究中心任设计室主任、对外交流部副主任,1990年策划并组织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服装设计金剪奖大赛,并担任评委会主任;1993-2002年策划并组织实施十届“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并担任评委会主任,组委会副主任; 1999年在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担任对外交流部副主任; 1999年起担任中国服装协会国际交流部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助理; 1993-2002年十年时装类电视节目“世界时装之苑”主持人。 采访手记 退休后的李欣比以前瘦了,一身招牌式的“红与黑”色彩搭配:红色中式小棉袄外套,黑底红色花朵图案的羊毛衫,黑色裤子,黑色皮鞋,斜背红色皮草小手机包。 李欣说自己红色和黑色的衣服特别多。她这样解释:“红色和黑色最适合我,红色代表我热情阳光的性格,黑色代表我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红与黑是我着装的最爱。” 李欣喜欢简洁大方的衣服,从不刻意追求哪个品牌,也不固定穿某一个品牌。李欣认为服装适合自己的气质就好。“我喜欢东一件西一件自己搭配,这样才能穿出自己的风采和特色。” 李欣解释自己变瘦的原因是“退休后终于有时间可以每天锻炼了:夏天跳健身操,冬天在跑步机上早晚各快走40分钟。生命在于运动么。” 在采访过程中,李欣的手机响了起来:“你在找我吗,我就来了,我马上就走到电话机旁,你再稍稍多等我一下,我就来了,我就来了……”——卡门音乐的曲调,搞笑的歌词——这个彩玲李欣已经用了5年。李欣的手机链上挂着她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小熊,手机背面贴着自己的大头贴照片,背景是VOGUE时尚杂志封面,李欣说:“人的年龄虽然不可抗拒,但是人老心不能老,要永远保持一点童心,就可以抓住青春的尾巴。” 她47岁学电脑、现在可以熟练的打字、上网、做PPT文件;50岁学开车,现在还经常开着红色小车满北京跑;购物只要能刷卡绝不用现金——李欣的生活方式很现代。年轻人与她沟通完全没障碍。她说:“我从事的是时尚行业,必须时刻关注时尚动态,保持时尚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我的观点不落伍,永远快乐的走在时尚前端。”1 2 3 4

旗袍文化

泥鳅如何养殖

短发美女

中药材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