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混合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上药前世今生做大之后如何做强-【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15 17:58:12 阅读: 来源:混合机厂家

由罗氏许可在境内独家生产和销售的抗甲型H1N1流感特效产品(俗称“达菲”)

中药-雷氏标识

中药-龙虎标识

中药-庆余方章

以上海医药(600849)为单一平台的重大资产重组一旦完成后,“新上药”这艘医药行业“航母”即将启航。此时,仍有投资者心存疑问:为什么“新上药”要采取“三合一”模式而白白放弃两家公司的壳资源?上实医药(600607)去年如把“青春宝”等资产装进来岂不是可获得更高的换股对价?当然最大的疑虑是“新上药”将有怎样的整合效应?做大之后如何做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银行负责人认为,如果要将600607(上海医药)和600842(中西药业(600842))作为壳资源出售的话,重组对象的挑选和谈判等程序将花费相当长时间,一旦不成功而导致二级市场的股价异动还会有损于中小股东利益;再说“青春宝”当时是由于有实际障碍而难以重组进来的,而且这一产品近年来已处于稳定发展期,其估值不可能去年高而今年低。他进一步认为,有必要更理性地看待此次以上海医药为一个平台的大重组,要从更深一层面来看待“新上药”诞生的意义。

方案前世

不甘落后绝地反击

自去年6月由上海市国资委出面,将上药集团划拨给上实集团后,外界一直揣摩和期待上海国资药企的重组。等到今年6月中旬上实系三家公司停牌后,市场上普遍推测的是,中西药业被借壳或吸收合并,留存的上实医药做医药工业,上海医药做医药商业。结果却是,三家中仅保留一家,其余两家资产全部倒给了上海医药,由此形成了一个资产规模强大、资产质量优良的“新上药”。市场对此惊呼,此举彰显出上海在加大力度搭建国有医药资产的大平台,意在重整上海医药产业在境内医药行业应有的江湖地位。

那么,上海为什么要下此招数的大棋?

其实,对于医药产业,上海这么多年来自有一本不容易念的经。

医药产业,曾经是这座远东大都市的辉煌。我国近现代医药产业发祥于上海,1850年英商大英医院药房与1888年顾氏创设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中西大药房”,1900年美商所开施德之药厂与1911年黄氏创设第一家民族资本的“龙虎药厂”,催生了中国第一代药房和医药企业。解放前夕,上海已成为全国最集中、最重要的中西药品与医疗器械产地。

建国后,上海医药工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又率先一路高歌发展起来。1950年代初,有“新中国抗生素摇篮”之称的上海第三制药厂诞生了我国第一代抗感染药青霉素。此后,上海药企分别于1960年代率先开发了性激素、皮质激素和计划生育药;1970年代又领先拿出了抗癌药、心血管药物以及半合成抗生素;1980年代最早开发了营养保健药、饲料添加剂和新型农药;1990年代则开发了全合成抗生素以及生物工程类药物等。

然而,在进入了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十年里,由于种种内外交织的原因,上海国有医药企业前进的步伐却异常地放缓了下来。于是,单看上海本地三家国有制药上市公司,中西药业一度濒临ST绝境、上海医药被拖入原实际控制人华源集团资金断裂而欲退不成的烦恼之境、上实医药则处于资源整合迟缓的“生长不应期”。与此同时,第一医药(600833)公司作为上海最大的纯医药商业企业,则蛰伏于另一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旗下而偏安一方。

上海根据改革开放的精神,一直在走一条开发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之路。所以,医药产业领域先后有三种力量不同程度崛起。力量之一是外资医药企业的增强,自1980年代施贵宝首个进入以来,外商独资或合资的医药企业在上海蓬勃发展,世界排名前20强跨国医药巨头中约有半数还在上海设立了研发部门;力量之二是央企频频现身,除了华润险些从华源手中夺取对上药集团的控制权之外,国药集团积极谋划收编长年身处上海的上海医工院,该院是央企中唯一的医药科研院所,拥有一批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一个上市公司等优质资产;力量之三是本地民营药企的崛起,以复星医药(600196)、科华生物(002022)等为代表在攻城略地。

这种客观上形成的前后夹击格局,加上需应对同门竞争,使得上海医药国企在进入本世纪后对产业的贡献度趋于下降,这当然影响到了上海医药产业的增长幅度。近几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只保持着年均15%增幅,这要低于全国同行业约18%的增幅。而即使是在遭受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的今年1至5月份,据中国医药(600056)企业管理协会最近对外公布的《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称,我国医药行业仍然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7.8%和 17.9%的同比增幅。

面对这种落后,上海唯有绝地反击了。于是,上海国资委上年度一举收回了一度为另一家央企垂涎三尺的上药集团控股权,并落槌于一心欲做大生物医药业务的上实集团。

产业优势

天时地利带来机遇

其实,“新上药”的破壳而出,还有更为宽广的“气候”与“环境”因素。

从大处看,全球范围医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欧美日素来是医药生产与消费最大的区域和国度,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速度放缓,尤其是在经历了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后,医药开发高成本而生产效率又相对降低、政府性医疗开支的收紧等因素,使得发达经济体的医药增长幅度逐渐减缓。与此同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先头部队”,进入了需要大幅度改善医疗条件的特殊发展时期。有数据显示,2009年新兴市场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量贡献度达到了约50%,而取代了美欧成为增长的主力军。

再看中国的情况,一方面,人口基数庞大、年龄结构变化、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非绿色环境因子对人体饮食健康构成的威胁等综合因素,使得中国老百姓对于医疗保健,有着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政府新近出台了新医改政策,表明国家要在改善人民医疗健康水平方面强化投入。有数据显示,中央政府在未来3年内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改善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发展。

这一切,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客观上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中国成为新兴经济体中医疗保健市场上最为耀眼的明星。

对此,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IMS Health)有个预测,它根据2003年至2008年之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到了21%的事实,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2%左右,这将令中国医药市场排位由目前的第7位跃升到2020年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另有专家做了更近的预测,即到2013年之际,中国药品市场有望从如今的排名第五而变成全球第三,市场总值由目前的245亿美元提升至680亿至78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市场。

把视野收回来看,不难发现“新上药”还坐拥相当的区位优势与政策导向等诸多实际因素。

华东地区是目前我国境内经济总量最大和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达为上海医药产品的辐射带来了市场腹地。同时,身为华东经济体的龙头,上海产业经济的发展一直被视做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今年4月国务院专门发布了有关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建设“两个中心”的意见,可以说这将给上海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机遇,同样也将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加快发展的良好机会。为此,上海市政府于今年7月底颁布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明确提出了“到2012年底达到2000亿元”目标。

“新上药”此次重组,欲打造一家成为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医药集团,其产业兼备了医药工业(制造)和医药商业(零售和批发)两大领域,所确立的发展医药先进制造业和医药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路,乃是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医药行业的折射。所以,在上述市政府的计划中,唯一被提及的企业就是上海医药集团。

显然,欲成为具备独特核心竞争能力的综合性医药集团的“新上药”,具备了极其有利的政策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

模式创新

“新上药”已经行动

“新上药”拟整合成“航母”,体现了一举做大的决心。在做大之后,如何做强,则是不少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新上药”你能否做强呢?

这是一个颇为累人的话题。一个大企业要做强,恐怕是其最大的梦想。而由梦想变为事实,需要时间需要历练。所以,考问刚要起航的“新上药”能否做强似乎略嫌过早,不过,我们可以从它是否具备了成为行业强者的要素来做一番考量。

对于一个大集团来说,这方面的要素有一大串,如明确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坚实的研制开发能力、有效的执行能力、强劲的市场整合能力、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等等。当然,对于国企来说,这种要素的打造可能更加复杂些。好在“新上药”作为集团化运作的方案虽然刚面世,但其麾下的各个实体和职能部门早已有之,只是需要如何围绕新的目标来调整行动方向、对齐行动步伐。

据知情人士告知,自从上实集团于去年6月份接纳上药集团后,在该集团医药板块的负责人吕明方的操刀下,其内部的综合性摸底与梳理,外部的全方位调研与接触,上上下下的务虚与动员,一线部门的责任与指标等,都已逐步展开和落实。未来只待通过股东大会和监管部门等一系列法定程序之后,“新上药”就要正式运转起来。

仔细打量“新上药”不难发现,它已经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市场前景,提出了未来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且是一个做大做强的目标。上周在“中国证券网”做网上路演时,上实集团执行董事兼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挑明了公司近期、中期及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新上药”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成为上海市生物医药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中期目标是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实现工商业务协同快速发展,确保在全国医药行业居于领先地位;长期目标则是,综合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跨入世界制药企业30强之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医药集团。

“新上药”能否实现其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固然有诸多环节,更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有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下是上实与上药两大集团这段时间来初步整合后,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而赢取市场的一则实例,从这一侧面中似可瞥见其走向成功的端倪。

前天,上海医药一举签下了有关向与上海金山区卫生局系统提供基本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合作协议,金山区将原属于上海市150种乡村卫生医疗机构零差率品种药品,集中交由上海医药实施统一配送至区内各医疗机构。事实上,采用这种被称之为“松江模式”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零差率药物购销模式,是上海医药“梅开二度”的杰作了。今年2月份它首度在上海松江区尝试,根据松江方面开出的常用目录中435个规格的药品,上海医药将其中大部分集中了上实和上药旗下定点生产的品牌药品,直接统一配送到该区各医疗机构。

新医改方案实施后,为了让百姓吃得起药,基层医药市场中的流通环节必然受到压缩。对此,在上实和上药两大集团优势药品资源整合的背景下,上海医药迅速创造出新的市场营销模式,在渠道竞争中跑步抢位,以品牌影响力大、物流服务到位等要素,一举赢得了整个地区级别的“大客户订单”。上药集团助理总裁葛剑秋对此认为,“松江模式”之所以成功,表面上看是我们把握好了政府采购和品牌牵引的环节,但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从重点配置基本药物生产资源,到最大限度降低运行成本,再到资金环节重点落实定点厂家货款等,皆体现了上实和上药两大集团旗下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拧成一股劲,为制胜于区域性市场提供了根基。他还强调,此次金山签约的成功表明了“松江模式”可以复制,而这种可复制性可以用于各区县所推行国家医药新政过程之中,这对于“新上药”探索和拓展新医改条件下的市场空间更具战略意义。

2009年,是国家用一揽子宏观调控措施全面提振经济之年。《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认为,2009年是中国新医改元年,因此,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将进入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有专业人士认为,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留下了不平凡轨迹,在这一年里,中国市场药品的刚性需求继续放大,赋予了我国医药产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底气,而“新医改”政策落地又将释放出医药市场的巨大空间,因此,这将持续地旋动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变局。人们有理由相信,整装待发的“新上药”,将在这一变局中“大放异彩”。

智能窗帘CE认证标准

80型电动筛沙机

防水防火密闭门MMB1518

大量收购回收不饱和树脂

入辽施工备案申请

介绍一下物业项目经理证需要年检吗